三哥建国 沈建乐
1950年,一个隆冬的傍晚,西北风挟裹着豆粒大的冷雨在天空肆虐。正在担心儿子怎么回家的父亲,猛然看见全身湿漉漉的儿子腋下夹着一双布鞋,背着“锦包袋”(书包)回来了。父亲一边帮儿子脱下衣服,一边心疼地说:“明天不要去读书了。”“明天我要去的。”面对心疼的父亲,儿子喃喃地说。
这个儿子,就是我的三哥沈建国。他从小就有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也因为这个理想,他每天步行数里山路,到山下的学校上学,风雨无阻。
不久,三哥小学毕业,考上了当时学制三年的初级师范。在不满18岁的时候,成为了当时绍兴县域中最南部中塘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学校校舍由庙宇改建,位于村口两边陡峭山崖间的一条小溪之上,极其偏僻。全校40多名学生,四个年级。在他之前,曾经来过两名中年教师,可惜不到半月,全都畏惧而走。
三哥很爱学校,桌椅板凳坏了,他都自己动手修理。那个时候,一所小学,教师不多,因此往往要求老师能独当一面,能胜任多个学科的教学。就这样,三哥利用课余时间注重绘画、书法、民间乐器等的自学和钻研,这些在其他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中塘小学开设了。为了给学生上体育课,他自己掏钱买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三年后,县城有家国营企业需要一名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工人,因为三哥的工作出色,公社领导马上就想到了三哥。于是托人将三哥叫到办公室,征求意见。本以为三哥听到这个消息会欣喜若狂,谁知,三哥沉思片刻后说:“我还是喜欢做老师。”领导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会后悔的。”三哥认真地说:“我不会后悔的。”就这样,他依然坚守在用庙宇改建的中塘小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办工厂如雨后春笋涌现。区中心小学准备筹办一家纺织厂,在考虑负责人的时候,领导想到了三哥。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哥说:“我还是做个教书匠吧。”三哥的选择,惊呆了很多人,负责筹办纺织厂并出任厂长,该是多大的一块肥肉啊,他居然不要。
三哥爱好文学,他订了好几本文学杂志,如《萌芽》《东海》《当代》《收获》等。书看多了,他就想着撰文投稿。在他用“木窝尖”为笔名写的《塌落一步落一渡》在一家报纸副刊上发表后,我才知道,原来写文章用笔名不是只有名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
三哥的这些故事,有的是父亲跟我讲的,有的是我亲眼目睹,有的是我参加工作以及退休后,三哥原来的组织、同事跟我讲起的。所有这些,三哥那真切自然、低调谦逊而又刻苦自励、脚踏实地的一名教师形象,时常鞭策、激励我在工作中勤奋努力、笃行不怠。也让我感觉到,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很多平凡人,不声扬、不傲娇,一步一个脚印做着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