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糕,春天的味道 朱百尧
这几天,孙女去了皇甫庄外婆家,我们没有了接送的任务。闲来无事,左思右想,竟想到了做艾糕。
妻子是做艾糕高手,刚刚在社区举办的“庆三八烹饪比赛”做艾糕这个项目中得了冠军呢!
做艾糕先要剜艾草。我打开“高德地图”,找到了解放南路南端的一座山。
清明前后是艾草长得最鲜嫩的时候。现在,距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艾草不是很多,但是,马路边上那些忍不住寂寞的艾草已经在春风的诱惑下从地底下零星探出头来,有的甚至已经长出了宽宽的片儿。
步行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山下。山不高,坡也不陡。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山上不光静谧,并且春意盎然;山脚下,沟渠边,点红缀绿。
“艾草多长在向阳处。”妻子教导我。
于是,我们沿着一条山沟朝南前行。诚如妻子所言,山南的坡上,艾草远比马路边要多得多,一团团,一簇簇,青绿的叶面上,仿佛涂了一层薄薄的霜,阳光下,绿里透白,白中泛绿;轻轻一捏,那墨绿的汁液就从叶面上渗出来,凉爽而黏柔。没有多长时间,我的十指已经被染成了绿色。
“不要剜太嫩的,也不要太老的。”妻子用教导的口气提醒我。“太嫩了,整理起来既费时又费力,太老了,做出来的艾糕颜色会发黑而且吃起来带有苦涩味。”
“知道了。”我说。可是说实话,我是在糊弄妻子:这几天,哪来老艾草啊。
艾草剜回来后,下一步就是清洗。
“把黄叶和草屑去掉,把粘在艾草上的砂粒洗干净。”我刚将艾草倒进水池,妻子又开始教导我。
的确,艾草因为刚长出来植株较小,清洗起来真的不轻松。“不要碰破叶子,不要让汁液流出来。”妻子又在教导我了,可我已经是十二分的认真加上一百个小心了,没多久,一池清水就染成墨绿。
不过,我喜欢这种颜色。因为此刻,我看到头顶的白云已经映入水池,池中那片白与绿、流动与旋转,让人顿生遐想。
艾草洗净之后就是煮艾草、捏面团。“要使做出来的艾糕显绿而不发黄,除了蒸煮的器皿和时间有讲究之外,面粉和米粉的比例也很讲究。”妻子还在做教授。“米粉掺得太多了,会粘手而且成不了形,太少了,吃起来又会感觉到太硬。”
妻子边做艾糕边“谈经论道”,我则做着一些小孩子都会做的事情,诸如将妻子搓揉好的面掐成一个个小面团,再将小面团嵌入雕花的木制印糕板里,将从印糕板里敲打出来的艾糕一块块整齐有序地放到蒸笼里……
十多分钟后,一股艾香扑鼻而来——艾糕熟了!我拿起一块,用嘴巴吹散热气,但见圆圆的艾糕碧绿透亮,咬一口,感觉软中带硬,硬中显软,极享情趣。
我喜欢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食艾糕,不光是因为艾香馥郁,更是因为艾糕里能咀嚼出春天的味道。